足球新闻
足球报谈中超球衣赞助:打包模式应改善,形成俱乐部自主招标局面
1月20日讯 在谈到中超联赛的装备赞助集体打包模式时,《足球报》撰文表示,随着中足联的成立、管办分离的明确,这一“老大难问题”也应得到改善。
中超俱乐部的装备赞助由一家赞助商独揽,这在世界足坛是非常罕见的。此举始于2009年,中国足协当时对中超的整体商业价值评估不乐观,但2018年正值金元时代巅峰期,中国足协依然以地板价与赞助商续约10年,这对中超商业价值的影响非常明显。
中超俱乐部装备赞助集体打包合同要到2029年才到期,新成立的中足联或许可以考虑从不同方面做出调整。中超俱乐部以球衣为核心的装备市场前景如何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俱乐部是否能自主选择装备赞助商,从而吸引更多球迷购买球衣和周边产品,释放商业收入的增长空间。
2009年中国足协集体打包中超16队装备赞助时,是基于当时中超商业价值的低落。2008赛季中超俱乐部的赛季分红仅有区区150万,再加750箱啤酒和一台打印机。2009年足协拿到每年1500万美元(约1亿元人民币)的赞助合同,且逐年增长10%的集体打包赞助合同时,每家俱乐部可分到150万元收入以及价值500万的装备,当时大部分俱乐部都可以接受。
装备赞助集体打包这种模式对球衣购买力强大的顶级俱乐部而言,是商业价值的低估,当年北京国安、大连万达已能拿到500万的装备赞助费,上海申花也能拿到450万。2018年足协将集体打包合同以30亿总价续约10年时,其中现金收入仅8亿,剩余22亿为等价装备。彼时中超正处于金元时代,几家顶级豪门的赞助商底价都在每年5000万以上,当时中超16支球队的装备赞助市场估值至少每年可达4亿以上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无缘世界杯的国家队从同一家赞助商得到的装备赞助费达每年1亿元(约1550万欧元),仅次于英、法、德、意、西、巴、阿七支国家队,可见中国足球装备市场真正的商业价值。联赛整体装备赞助价值通常在国家队的4倍以上,对新成立的中足联来说,解决中超装备赞助被“垄断”的历史遗留问题,释放中超俱乐部装备赞助收入增长潜力,是短期内增加俱乐部商业收入的重要手段。
在版权和票房收入基本稳定的情况下,中超俱乐部收入增长的最大空间就是商业赞助收入,其中,装备赞助和球衣广告是主要来源。被同一家赞助公司垄断中超装备市场,中超无法获取由市场竞争带来的装备赞助商红利。
因为违约金额高昂,中足联无法中止之前的装备赞助合同,但可以尝试谈判金额更高的续约合同,或者吸引其他装备赞助商竞争,最终形成俱乐部自主招标装备赞助商的局面。俱乐部收获的将不仅是金额更高的赞助收入,还有设计上更吸引球迷的球衣及周边产品,进而大幅增加以球衣销量为核心的周边产品收入。
此外,中足联还可以考虑继续放开球衣广告位置,此前足协已将球衣广告位置增加到5个,继续增加球衣广告位数量有助于俱乐部增加球衣赞助收入。球衣广告位的增加,本身也是体现俱乐部招标赞助商“以量变到质变”的现实理念。
这方面J联赛上赛季升班马町田就是典型,町田俱乐部地处人口仅40万的城市,2022年町田的赞助商最多时达375家。2023年还在J2联赛时,俱乐部的顶级赞助商有10个,印在球衣上就有7家。町田把赞助商分为顶级、装备、白金、黄金和白银5个级别,甚至包括了理发店、居酒屋和商超广场,俱乐部2023年的赞助收入26.56亿日元(约1.33亿人民币),放在中超都是翘楚。
对于新成立的中足联而言,需要在推动职业联赛市场化方面取得一些突破,有效帮助中超俱乐部增加商业收入,赢得俱乐部的认可。改变中超装备赞助垄断格局,积极鼓励和推动中超球衣赞助的多元化,不失为有益的尝试。同时尝试改变俱乐部的传统理念,在吸引赞助商方面像町田一样从追求“大企业高金额”向“小企业低金额”的务实方向转变。
上一篇:西甲彩经:比利亚雷亚尔反弹
下一篇:返回列表